中国制造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世界工厂”。而当今的中国制造业正在脱胎换骨,朝着数字化目标快速升级转型, 其成果令全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大为改观。从2018年至今,全球共有103家最先进的制造企业被认证为灯塔工厂,其中37家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工厂已经在其制造流程中使用机器人、机器视觉和虚拟仿真等高科技。
制造企业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加速工业数字化进程
一项调查显示,到2022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字化程度将达到55%。京东方福州工厂是最近被认证的一批中国灯塔工厂之一。京东方福州第8.5代半导体显示生产线运用了多种数字化技术,卓有成效:制造执行系统(MES)将生产调度人员从5人减少到1人,生产调度时间从8小时缩短到1小时,能源管理系统将生产线的单位耗电量减少了39%。
制造企业已经开始思考如何从生产过程数据中挖掘出隐藏的意义,并加以利用。讯能集思(Synergies)是我们最新投资的一家公司,它开发的增强型数据分析平台 "JarviX",可以帮助企业客户打造良率管理、供应链管理、员工流失预测等方面的 "最佳实践"。
我们认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供应链升级的追求以及强劲的国内需求是产业升级背后的三大主要驱动力。
1.自动化是中国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解决方案
我国劳动力在2010年走到了一个拐点,适龄劳动人口的比例开始下降。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一个长期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09年到2020年,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上涨了2.1倍,年复合增长率为10.8%。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服务行业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愿意去工厂工作。2022年2月,人社部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 "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其中43个职业属于制造业及相关行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自2013年以来开始成为工业机器人全球第一大市场,且规模越来越大。 一些世界领先的用于协作、物流、医疗和服务领域的机器人公司应运而生,这得益于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日趋成熟的技术和不断完善的供应链。
当制造企业对灵活生产和人机协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传统机器人手臂不再具有优势。为了满足现代需求,人们开发了新的协作机器人。我们关注到一家初创企业:思灵机器人,他们的仿生机械抓手力感知灵敏度高达0.5牛顿,通过“手眼协调”,能够完成传统机械臂难以胜任的任务。他们自主研发的操作平台能够适应非标准化环境,可以在数小时内完成生产线的快速拆装。
2. 追求高附加值和独立的产业价值链是另一主要驱动力
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附加值相对较低。虽然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制造环节拥有重要地位,但在研发、设计、销售、品牌和服务等方面还相对薄弱。尤其在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几个核心领域,我国仍然严重依赖进口。
贸易战使中国不得不面对供应链的动荡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威胁, 新冠疫情和战争更是加重了这种困局。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确保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先进数字技术的渗透,制造流程已成为创新的源泉,并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将成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向高端迈进的机会。
国家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目标是实现70%的大型企业数字化。规划涵盖了对先进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支持,以及高科技产品国产替代的路线,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将对智能制造项目进行财政补贴。2021年,全社会的研发投入达到4350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国产半导体芯片的自给率从不到5%增长到15%。
3. 国内消费升级加速制造业发展进程
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在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消费升级趋势明显。许多中国制造企业正抓住这一机遇,提高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制造业呈现出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从单纯的制造延伸到研发、设计、售后服务、数据服务等数字化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
中国基础强大,但面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生产类别也最完整。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随着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发达国家也在重新审视包括制造业外包在内的 "去工业化 "政策,并努力采取各种措施重振其制造业。
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的脉,尽管国际环境动荡不安,我们的信号是明确的:从“中国制造”跨越到“中国智造”, 势在必得!